职场摸鱼三年,我靠这个中级职称逆袭了!
工资条比脸还干净?工作五年,工资涨幅还跑不赢楼下煎饼摊的涨价速度?当时看着银行卡里那点可怜的余额,再看看公司里那几个挂着“工程师”头衔、走路带风、说话分量明显不同的老鸟,我咬咬牙:不行,这中级职称的“壳”,老子必须套上!不为别的,就为工资单上能多几百块,开会时说话嗓门能大一点。
翻开那些“天书”般的教材,听着前辈们谈论那些高深莫测的评审流程和传说中恐怖的通过率,我只觉得眼前一黑:难道我注定要在“助理”这个卑微头衔下熬到退休?
直到某天,我在网上冲浪时刷到一个帖子,里面轻飘飘地写着:“经济师(人力资源方向),中级职称里的‘良心考’。” 我眼睛瞬间亮了。
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我开始了这场“摸鱼式”备考。白天上班,领导眼皮底下,电脑屏幕上永远开着枯燥的报表文档;下班后,我躲在工位角落,用手机刷着某宝买的题库。好几次领导从旁边走过,我心跳加速,手指飞快地在报表和题库间切换,表面镇定自若,内心却慌得一批——这感觉,比当年大学期末考作弊还刺激!
复习越深入,我越发现这“经济师(人力)”的名头,简直是为我这种职场“混子”量身定制的。那本厚厚的《经济基础知识》,听着吓人,翻开一看,全是些“供给需求”、“GDP”、“财政货币政策”这些生活中都能听到的词儿,理解起来毫无门槛。至于《专业知识与实务(人力资源管理)》,更是直接戳中我的工作痛点——招聘、培训、绩效、薪酬、劳动关系?这不就是我每天在做的那些破事吗!只是给它们套了个更专业、更唬人的“马甲”而已。
最让我感动得想哭的是它的考试形式:全是选择题! 单选、多选、案例分析题也是选择题!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不需要像某些工程类考试那样,去死磕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和长篇大论的论述题。只要知识框架搭好了,重点概念记住了,再配合题海战术狠狠刷题,把那些高频考点、易错陷阱刷成条件反射——考场上的你,就是一台精准的答题机器!手起笔落,答案自现!
我甚至出一条“摸鱼备考心法”:不求甚解,但求眼熟;不求深度,但求广度;重点章节反复盘,边角知识靠缘分。 至于那些实在看不懂的经济模型?果断放弃!咱的目标是84分万岁,又不是要当经济学家。
考场上,当我看到那些熟悉的题目(甚至有几道就是我刷过的原题!),心里简直乐开了花。题目难度,甚至比我平时刷的模拟题还要温柔几分。走出考场,阳光灿烂,我默默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状态:“稳了。”
分数公布那天,看着屏幕上清晰的“合格”二字,我长长舒了一口气。这中级职称的“壳”,终于被我套上了!后来才知道,这“经济师(人力)”的全国平均通过率,确实比很多工程类、会计类的中级职称要好看不少——大约在10%-15%左右。虽然也要努力,但真的称不上是“地狱难度”。
拿到证书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“变现”还在后面——评职称。每个单位的具体政策不一样,但流程大体相似:等本单位有中级职称的空缺名额放出(这个需要耐心和一点运气),然后拿着你的经济师合格证书、继续教育学时证明(这个要提前关注本省人社厅的通知去刷课)、工作业绩(就是把你平时干的活儿包装得高大上一点)、各种获奖证明(没有就使劲挖掘亮点)等材料,按照单位人事部门的要求提交评审申请。只要材料齐全、真实,单位又正好有名额,一般问题不大。
如今,工资单上每月确实多了几百块“职称津贴”,开会时我发言的底气也足了些。虽然工作内容还是那些,但那个“中级经济师(人力资源)”的头衔,确实像一层薄薄的铠甲,给了我一点额外的体面和底气。领导看我的眼神,似乎也多了点“这小子还行”的意味?
所以,如果你也在为加薪、为职业瓶颈发愁,如果你和我一样,不想在那些高难度、专业性极强的证书上撞得头破血流,只想高效、稳妥地拿下一个国家认可的中级职称,那么,真的可以认真考虑一下“经济师(人力资源方向)”这个选择。
职场人的体面,有时候就是靠这些证书撑起来的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