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中级职称:一张研究生文凭,省了十年排队路
办公室里那盆绿萝似乎比我刚来时更蔫巴了。王工——我们组里的技术骨干,正对着电脑屏幕,第N次打开职称申报系统的页面,眉头拧成个解不开的结。“唉,又卡在业绩材料那儿了,这中级职称,真像座山啊。”他嘟囔着,语气里是十年排队熬出来的疲惫。
而我,一个刚毕业三年的硕士,竟已悄然把“工程师”三个字印在了崭新的工作证上——一张研究生文凭,竟直接让我跃过了无数人苦熬十年的漫长等待。
好家伙,当HR把我叫去,轻描淡写递过一张《初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》,告诉我“硕士毕业满三年,满足条件可以直接认定中级”时,我差点以为耳朵被茶水间的咖啡机糊住了。王工那耗费十年光阴的跋涉,在我这里,竟只需填几张薄纸?
“啥?直接认定?”我脱口而出,声音高得有点劈叉。HR姐姐一脸“年轻人少见多怪”的表情,抿了口保温杯里的水:“对啊,政策早有了。你硕士毕业,专业对口,这三年工作经历没问题,单位也盖章同意,条件全符合,不走评审程序,这叫‘初定’。”
我这才恍然,原来学历这张纸,在某些时刻,竟真有千斤重。它替我挡开了评审会上层层盘问的刀光剑影,绕过了职称外语、计算机考试的繁琐试炼,更省却了为凑足那令人头秃的业绩材料而四处奔走的辛劳。它无声地缩短了我与目标间那看似遥不可及的距离。
那几张“薄纸”,却是我过去三年里最厚重的积累。 学位证、毕业证自不必说,红彤彤的盖章是它们价值的印证;三年劳动合同,每一页都浸染着加班时键盘的微温与项目攻坚的焦虑;单位那纸同意初定的证明,承载着对我专业能力的无声信任;还有一张自我,字字句句,皆是三年间项目成败的血泪教训与深夜伏案的星点微光。
当那本墨绿封皮、印着国徽的中级职称证书真真切切落在我掌心时,一种近乎失重的眩晕感袭来。它如此轻,却又如此沉。沉甸甸的,不仅是随之而来的薪资涨幅——那足够支撑我在这座城市多喘半年安稳的气息;更是推开专业领域那扇厚重门扉时,门轴转动带来的、令人心颤的豁然开朗。
王工得知消息后,眼神复杂地拍了拍我肩膀:“你小子,命好,赶上了。” 那复杂里,有真诚的祝贺,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落寞——那是十年光阴被政策悄然折叠后,留下的淡淡折痕。我望向窗外,阳光恰好掠过对面高楼冰冷的玻璃幕墙,刺得眼睛微微发酸。
这纸文凭所兑换的职称,绝非抵达终点后可以躺卧的勋章。它更像一张启程的船票,催促我驶向更辽阔也更深邃的海域。它并未宣告征服,而是指向了更高的山巅与更险的隘口。
政策红利是时代赠予的顺风,但真正的航程,终究要靠自己一寸寸丈量风浪。当清晨阳光再次照亮桌角那盆绿萝时,我打开电脑,新的项目文档已在屏幕闪烁——那才是职称背后,真正值得日夜攀登的山脊。
学历是钥匙,能开启制度设计中的便捷通道;而门后的风景是否壮阔,终究取决于你双脚跋涉的力量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