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,我手握高级职称却被当成"假人才"?
老友老王上周兴冲冲告诉我,他高级工程师职称终于批下来了,满以为从此能在深圳人才圈里挺直腰杆,不料去办人才落户时,年轻HR只淡淡扫了一眼那本红彤彤的证书,随口问道:"王工,您这证……能直接给公司变现多少?"老王当场愣在原地,如鲠在喉。
在深圳这方热土,人才政策如浪潮般奔腾不息。曾几何时,985、211学历如同金字招牌,海归身份更是自带光环;后来技能人才也争得同等待遇,高级技工证一样能敲开大门;如今,职称入户通道敞开,副高及以上职称者似乎也跻身"人才"行列。
一张职称证书,真能让人在深圳这片丛林里自动戴上"人才"桂冠吗?
高级职称的获取绝非易事。五年以上扎实的从业经验是门槛,核心期刊论文、发明专利是硬通货,层层专家评审答辩更是炼狱般考验。它确凿证明着持证者在某个领域具备系统性知识储备与专业话语权。
可深圳的现实是,许多真正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技术大牛,对此证书常不屑一顾。
我见过太多例子:隔壁部门的大刘,仅凭大专学历与一手绝活,被某大厂百万年薪挖走,技术难题到他手中迎刃而解;而某高校实验室里拥有高级职称的教授,其研究成果却在产业转化路上步履维艰。那些在深圳科技园深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,真正创造经济价值的人,职称栏常常是空着的——市场早已赋予他们另一种更硬的"职称"。
深圳的务实基因,使得"人才"二字的定义始终围绕价值创造这一核心旋转。
人才政策与市场认知之间那道无形鸿沟,在职称问题上清晰可见。政策制定者将高级职称纳入人才序列,是为吸纳具备深厚积累的专业人士;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,却只认"能打粮食"的真本事。当持证者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经济效益时,证书便如过气明星的奖杯,在务实的企业眼中黯淡无光。
去年深圳人社局一份报告揭示: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,拥有副高以上职称者比例竟呈逐年下降趋势。某知名科技公司招聘启事中赫然写着:"职称仅为参考,不作为必要条件"。这冰冷的数据与直白的文字,无声诉说着市场的真实评判标准。
在深圳,人才的光环从不取决于一纸证书,而在于能否在这片创新的土壤中扎下根、开出花、结出果。
老王后来告诉我,那次碰壁让他彻底清醒。他不再执念于证书带来的身份认证,转而埋头于解决行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。半年后,他主导研发的核心组件被头部企业采用,订单如雪片般飞来。某天,当初那位HR竟主动来电:"王工,您那技术太牛了!我们老总想请您喝茶聊聊合作,顺便……您落户的事,我们全程帮办妥?"
老王的故事并非孤例。在深圳,高级职称是一张有价值的入场券,但绝非人才身份的终身保险。这座城市只认一种职称:市场颁发的职称——它只属于那些能用知识撬动现实问题、用专业创造真实价值的人。
英雄不问出处,深圳只认功夫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