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亲手把青春卖给深圳户口
那天暴雨如注,我攥着刚从派出所换出来的新户口本,站在罗湖口岸对面的天桥上,雨水把薄薄的纸张打得半透,上面“深圳市”三个字却依旧殷红刺目。我对着密集的雨幕和闪烁的霓虹,心底竟涌起一股奇异的兴奋:终于成了“深圳人”!仿佛那三个字就是一张金贵的通行证,能瞬间将我引入那五光十色的锦绣前程中去。
——多么天真又可笑。
初时的所谓“红利”,是那份微薄的租房补贴。这点甜头在深圳的房租面前,简直是杯水车薪。记得那时我租住在龙华一处逼仄的城中村“握手楼”里,房东每每在续签合同时,眼睛里的贪婪便毫不掩饰地闪烁。后来,我亲眼看着房东用我们那点押金,轻松换了一部崭新的手机;而我们自己,却只能对着工资条上那营养不良的“豆芽菜”,默默计算着下个月还能不能买加蛋的煎饼。
当户口页上的油墨还未干透,现实便给了我当头一棒:自以为的敲门砖,在人才济济的深圳职场,不过是张轻飘飘的纸片。一次面试经历尤其刻骨铭心,我穿着咬牙置办的西装走进福田CBD光可鉴人的写字楼,面试官扫了一眼简历,鼻腔里发出一声若有似无的轻哼:“哦,大专啊……行吧,先填个表。”那种眼神里的轻忽与冷淡,像冰水一样浇透了我,那薄薄一页深户纸片,此刻竟轻飘得一丝份量也没有了。
我如同被蒙住了眼睛,竟浑然不知错过了身后同样重要的路径。老家的发小后来告诉我,在我为深户奔波时,家乡那所职业院校正招聘专业教师,有编制,待遇稳定,对学历要求也契合——这本是我能稳稳抓住的岸,却因当时一心盯着“深户”这个虚浮的光环,而生生任它从指缝中溜走。当看到老同学在朋友圈晒出安稳舒适的校园生活,我独自蜷缩在深圳昂贵的出租屋隔断间里,第一次尝到了“此岸”与“彼岸”之间那酸涩的落差滋味。
更讽刺的是,当年引我入彀的“利好”政策,几年后竟也悄然转向。积分门槛不断抬高,新的补贴政策更是将我们这些“老”大专生冷冷拒之门外。我眼巴巴望着后来者拿着更丰厚的补贴,只能自嘲:我们这批人,仿佛只是政策试验田里最早被收割的一茬青苗。政策的风向标,原来从不怜悯昨日赌上青春的人。
那本红色的户口簿,在抽屉深处已积了薄薄的灰尘。偶尔翻出来,指尖触到那鲜红的印章,竟有些灼烫——它不再承载着最初那份轻狂的梦想,反而更像一道烙印,深深烫在青春的皮肉之上,提醒着我曾为换取一个空洞的名号,付出了何等真实而沉重的代价。
深圳户口的红印,其实并非终点,它更像一块敲门砖,敲开之后,才显出里面更真实、更坎坷的长路。深户的纸面承诺,终究无法为能力不足或资源匮乏者提供真正的庇护。
这张看似荣耀的纸,在生活与梦想的磨盘之间,最终被碾磨成一道无声的伤痕——它只证明我们曾多么轻率地,以青春作筹码,押注在一个虚幻的“身份”之上。
当我把青春典当给那纸深户时,是否想过,那鲜艳的印章底下,其实刻满了看不见的价码?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